《寄生虫》拿下了奥斯卡,成为韩影最佳。那么《寄生虫》创造了历史,是什么创造了《寄生虫》呢?
为何这部电影能如此成功,原因多种多样。但毫无疑问的是作为联合编剧兼导演的奉俊昊封头到尾奉献了精湛的电影制作水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寄生虫》中,奉俊昊是如何巧妙地利用符号和图案来凸显其主题的。
一般来说,符号用来体现或者代表其他东西,约翰·特鲁比指出“一个简单的符号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符号给观众一种隐藏的语言,能潜移默化的让观众情绪波动。
就如同物质是能量高度集中的结果,符号也是一系列意义高度集中的产物。
《寄生虫》中对符号的运用炉火纯青,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景观石和气味这两个象征符号的运用。
01景观石
在电影的一开始就出现了景观石,故事的开始就可以看到金氏一家很穷,然而他们的儿子基宇相信他们能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并且进入富裕阶层。
当基宇的有钱朋友民来拜访的时候,第一次带来了景观石。基宇盯着景观石说“这是有美好的象征的”,而在剧本中这句台词原本是“这对我们来说具有完美的象征意义”。
台词略有调整,但显而易见,景观石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
奉俊昊曾经在采访中说过“石头的意义是确定的”,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民的存在跟石头是相辅相成的。基宇一直在试图模仿民,如果说民是基宇对富裕阶层的一种向往,那么景观石就是这一向往的具现化。
第一次的出现是一种象征,而当这种象征符号在剧情中重复出现并且前后呼应时,就有了更强烈的象征意义。
约翰·特鲁比说,符号就像涟漪,重复出现时就会潜移默化的对观众产生影响。
而从电影整体来说,符号的重复出现,也更好的突出了主旨。
在《寄生虫》中,景观石是基宇抱负的具现化,然而当这一象征在电影中重复出现的时候,就成了一种类似主旨的存在。
电影中,当景观石再次出现时,是基宇已经得到了辅导老师的工作,金氏一家也开始蒸蒸日上,然而依旧住在地下室的他们,发现有人在窗外小便,于是基于随手拿起摆的好好的景观石想要出去做点什么。
这个时候景观石的出现带来了一丝变化。景观石是基宇对富裕生活的向往,第一次出现时这还是白日梦,而第二次出现时,作为辅导老师,他正向着向往的生活前进。
而第三次景观石出现的时候,朴家险些发现了金氏一家的寄生,他们不得不跑回地下室,却发现地下室正在“发大水”,有什么东西绊倒了基宇的脚,拿起一看,泡在水中,黑暗的深处,正是那块景观石。
这似乎也意味着,基宇对于富裕生活的向往也如同镜花水月一般。当他紧紧抱着景观石入睡,仿佛抱着的也是自己的向往,已经逐渐远去的志向。
这种重复,对于基宇内心的具现化起到了很好的象征意义,也演化为支撑影片主旨的关键。
02气味
在剧本中,景观石在第九页第一次出现,而气味作为另外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直到第57页才出现,而这个时候象征符号的出现更是恰到好处。
这时候金家四个人已经全部“寄生”到了朴家,假装不认识的彼此承担了不同的职务。
奉俊昊说,他们不同的职务恰到好处的让穷人与富人能够近距离同处,而气味作为一种必然却又轻易不会被注意的细节凸现出来。
富人家的小孩子闻到了味道,发现了金氏夫妇身上有相同的味道。
被发现了共同点,金氏一家感觉到了威胁,然而在电影中,气味除了在剧情上被解释为“地下室的味道”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深层的象征意义:贫穷的味道。
这种味道是金氏一家试图摆脱的,正如他们试图摆脱贫穷。
朴家夫妇在沙发上聊起这个味道,穷人身上,地铁里,似乎总是有这种味道。富人,穷人之间看不见的界限通过气味这一话题巧妙的分割开来。
无论是“景观石”或者是“贫穷的味道”,奉俊昊在电影中熟练地用象征符号的重复与评论突出了电影的主题。
景观石代表的主题与气味代表的主题并不完全一致,却恰到好处的凸显了影片本身的主旨,更好的让观众潜移默化的代入其中,并接受了电影的设定。
优秀的电影大多如此,电影的主题是导演想说而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而这些可能看起来不太起眼的象征符号往往能成为电影主题优秀的载体。
|